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0 -> 兴水塞上 -> 水工程
红寺堡扬水工程里的丰收账
2025-07-29 00:34:46   
2025-07-29 00:34:46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夏雨洗过的红寺堡灌区,空气里飘着泥土与瓜果的清香。新庄集乡三泵站的测控闸门正悄然闭合——5分钟前刚上传的流量数据显示,杨柳村的贝贝南瓜地已喝足了水。不远处的田垄上,村民们正把金黄的果实装上车,车斗里“山东订单”的纸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
  杨柳村位于红寺堡区新庄集乡,今年以来,灌区政府大力发展高效节灌工程,因地制宜打造冷凉蔬菜基地。为了保障灌区供水稳定可靠,2024年,自治区水利厅实施了红寺堡扬水支干渠支泵站改造工程。工程主要对红寺堡扬水支线新圈、新庄集、海子塘三个系统的五座泵站和渠道设施进行更新改造。目前全渠道已建成128个测控一体化闸门,100.5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实现水情实时在线监测。

贝贝南瓜成熟啦

  “过去浇水靠喊,现在靠数据说话。”7月28日,新庄集乡三泵站站长王建成点开综合业务平台,测控闸门的实时数据在屏幕上跳动。2024年完成的扬水工程改造,让100.56万亩农田告别了“看天等水”的历史。这些每5分钟自动采集一次的水位、流量信息,不仅让闸门学会了“自己关”,更让水资源调度像“算账”般精准。

  水脉通了,产业的“活水”自然来。红川村村民老李的一天,从采摘黄花开始,再到枸杞基地务工,两份活计的收入单上数字越来越可观。“地租出去旱涝保收,打工按小时算钱,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他擦着汗笑,裤兜里的手机弹出了当天的工资到账提醒。

即将发往山东的贝贝南瓜

  在杨柳村,“双收入”也成了常态。经测算,贝贝南瓜喜获亩产4000斤、亩均收入1000元的“开门红”。670亩山药也绿意盎然,千亩玉豆复合种植基地更是优质出口产业的金字招牌。村支书马志瑞算了一笔账:“土地流转金加上务工工资,村民腰包鼓得实实在在。”

  “干部沉下去,数据传上来,水源调到位。”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吴建林告诉记者,为了保障灌区农田实现更精准灌溉,夏秋灌以来扎实开展“基层工作周”活动,处站两级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,摸排掌握灌溉进度,精准编制供用水计划,持续优化“渠库联调”,解决灌溉高峰矛盾,保障灌区秋粮丰收。

  当智能闸门再次开启,黄河水沿着新修的渠道奔涌向前。如今的红寺堡,既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移民安置区,更靠着黄河水滋养的产业,捧回了“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基地”“中国葡萄酒第一镇”的招牌。

【编辑】:张剑平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